“三九二十七、二九一十八、四九三十六……”当代人耳熟能详的九九乘法口诀,早在1800年前就被古人刻在了砖上。1981年在深圳南头红花园3号东汉墓出土的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,乃是深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。
(资料图片)
即使砖上40个数字歪扭堆叠、“七”字写错开口方向,“四九”的顺序有些错乱,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文物界的地位——揭开了岭南早期文明的一角。
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,这块曾轰动一时的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再次走红网络。南都、N视频记者了解到,它的面世历程颇为跌宕,在经济特区成立之初被发掘出土,但又未被察觉而在陋室沉寂七年,在成为“明星文物”之前,被笼统地称为“泥巴砖”。好在考古工作者们耐心细致,最终在一层泥巴下面发现了它。近日,南都记者采访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的发掘者、研究者,听他们讲述这块来自东汉的乘法口诀砖,以及随它一起出土的待解之谜。
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。
来自东汉的乘法口诀
“土里有古董!”1981年,一个寻常的秋日,在深圳市南头红花园基建工地,一名正开展推土作业的施工人员敏锐地察觉到,眼前泥土里的这块砖,可能是文物。
当时当地的文化站站长刘均雄闻讯后赶到现场,并当即判断出这块砖是古墓砖。随后,经过层层上报,在国庆节来临之际,原广东省文化厅派遣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(现文物考古研究所)进驻南头,并由原深圳市文化局配合,展开抢救性发掘。
盗洞密布,“大墓都只剩下一些碎陶片”,那时刚结束省内其他文物考古工作的杨耀林,晚队员一步赶到现场。他是中山大学首届考古专业毕业生,他告诉南都记者:“那个年代砖室墓十有九空,尤其是汉墓。”加之岭南地区的酸性土壤性质,墓内随葬品受损严重,“人骨、棺椁都没有保存下来,甚至铜镜都腐蚀严重”。
尽管如此,考古队员们依旧按照考古程序科学发掘。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,南头红花园共发掘出一座西汉墓,八座东汉墓,以及一批东晋、南朝、唐、宋、明、清的墓葬,出土文物数百件。
至此,红花园阶段性考古工作告一段落。杨耀林作为工作队最年轻的考古人员,留守最后,负责现场的清理打扫。前辈杨豪叮嘱他,凡有字迹、纹饰的墓砖,都要采集带回。
杨耀林清晰地记得,那天阴雨连绵,墓砖粘附淤泥,“看得模模糊糊”。于是他便将稍有疑异的墓砖全部打包,运回当时的临时博物馆——位于深南中路与上步路交叉路口东北角一片荔枝林中的两间铁皮房。
此后,随着特区建设的推进,越来越多的历史遗迹被发现,还没来得及清理这堆“泥巴砖”,杨耀林又无缝衔接地投入到新的考古工作中。
直到七年后,南头红花园出土文物进入最后整理阶段,这次考古中最重大的发现才浮出水面……
“这上面竟然有乘法口诀!”杨耀林在清洗一块来自南头红花园3号东汉墓的砖块时发现,原先被淤泥盖住的文字,竟然是“九九歌”!他激动万分,并连忙报告时任深圳博物馆馆长黄崇岳,“当时两人都高兴坏了。”随后,博物馆还特意邀请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前来共同研究。
自此,首块砖刻乘法口诀正式问世,其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发现,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。深圳博物馆资料显示,该铭文砖长37厘米,宽17厘米,厚4厘米,呈青灰色,两面都有模印的菱形网格纹。在其中一面右侧约三分之一处,纹饰被抹去,改刻上乘法口诀。口诀分为两行竖刻,左边为“九九八十一、八九七十二、七九六十三、六九五十四、五九四十五”,右边行文“三九二十七、二九一十八、四九三十六”。
揭秘岭南早期文明
“字应该是趁着砖胚未干就刻上去了”,深圳博物馆藏品保护部的周加胜博士告诉南都记者,发掘的墓砖质地很硬,局部表面烘烧成玻璃状釉层,说明经过了900~1200度以上的煅烧,“如果制作完再刻字,则非常困难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块砖上40个数字歪扭堆叠,排成两列,写下它们的人似乎有些漫不经心。写错的“七”字仿佛在和原本的自己照镜子,“三九”“二九”“四九”的顺序也有些错乱。但它们的出现,揭开了岭南早期文明的一角,令考古专家如获至宝。
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。
这些小错,均将砖主人的身份指向普通民众。“应该是一个工匠,在制砖时随手拿起树枝刻画”,作为古墓的发掘者,杨耀林表示,墓本身的规格不高,并非士大夫等高官所有,因此造墓之人应该是一般的民间工匠。
也正因如此,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的问世,其实是汉代九九算术普及的见证,说明早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,深圳地区的民间已经广泛学习和应用乘法口诀。
这也使得“南蛮之地”“文化荒漠”的说法站不住脚。杨耀林表示,“早在1800年前,岭南的民间就通过乘法口诀进行日常生活的运算,这正是高度的文化体现。”
文化的流动,带来文明的进步。解放前出土的敦煌、居延汉简上也曾有九九残口诀发现,如1930年,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清理出九九口诀残简多枚。杨耀林认为,从敦煌汉简、居延汉简上的九九口诀,到深圳出土的砖刻乘法口诀,彰显了九九之术在汉代已经西至边塞,南达海滨,广为流传。也正是全国范围内的普及,加速了东汉时期数学、天文等学科的发展。
而算术之外,这一时期南北方在各个方面都交流密切。杨耀林告诉南都记者,彼时,中原文化对岭南地区的影响已经可见一斑。这一说法,南头红花园、西乡铁仔山等汉墓出土的其他文物亦能实证。小到猪、狗、鸡、鸭等家畜、家禽配置,大到水井、炉灶、楼房等仿地面建筑模型,“中原有的,我们这里也有”,甚至“铜镜的纹饰、工艺都一样。”
不仅如此,东汉亦是岭南地区社会生产力提高、农业经济发展、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。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及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统计,原来地广人稀的岭南地区,在东汉期间却不同于全国人口的减退趋势,实现了人口净增长,苍梧(今广西梧州一带)、南海(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)两郡的人口增速尤为可观。
社会经济的进步,也带动制砖业的发展,并对先民的丧葬文化产生影响。杨耀林介绍,在西汉前期,岭南地区流行土坑墓,墓型简单。至东汉后,开始出现砖室墓,墓室呈T字形、中字形、十字形、廾字形等,室内还分甬道、前室、耳室、棺室、后龛等部分,结构复杂。而此次红花园考古发现的9座古汉墓,除开2座土坑竖穴墓,其余均为典型的砖室墓。
至今仍是“明星文物”
“深圳考古,催生了深圳博物馆”。杨耀林告诉南都记者,1980年在小梅沙、蛇口和1981年在南头的两次发掘,共获得文物800余件。也正是为了确保重要文物的安全,展示深圳厚重的历史文化,才有了今天的深圳博物馆。
1981年10月,深圳博物馆批准成立。1984年2月,场馆建设开始启动。1988年11月,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建成开馆。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作为重大发现,成为馆内展示的首批文物。2008年12月,历史民俗馆建成开馆,深圳博物馆迈上新台阶,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依旧稳居镇馆之宝的宝座。
“实物展出后,黑乎乎的,不细看,看不见乘法口诀。”周加胜告诉南都记者,为了更好展示国宝的魅力,深圳博物馆还专门设置拓片,将砖上的九九歌拓印于宣纸,方便游者观看。也有不少中小学生前来参观,在讲解员的介绍下,大家对于《九章算术》的渊源,古代数学的发展,兴趣盎然。
自面世以来,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一直是深圳博物馆的“明星文物”。1993年,作为深圳本地出土文物的唯一代表,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入选“全国文物精品展”,赴上海博物馆展出。2020年,乘法口诀砖触网,上线“bilibili”视频网站,在“云端”和网友见面,讲解员黄佳妮声情并茂,向网友介绍铭文砖的形状、特点,并引用东野鄙人向齐桓公进九九之术的故事,讲述古代乘法口诀的流传。2021年,在建馆40周年之际,深圳博物馆策划特别节目“跨越40周年:文物会说话”,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再次以音频的方式,以“声”会友,一年多来,已有超过万名听众收听。
“想不到一千多年前的小朋友也没躲过九九乘法表。”
“想象一下,千年前坐在学宫里的学生正在背乘法口诀,又或者渔民拿着杆秤运用乘法口诀经营生计。”
“这只是华夏古老文明智慧宝库中的一个缩影,不由得惊叹。”
……
时至今日,在深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区,网友们对于这块千年前的乘法口诀砖,依旧讨论不止。
南头考古的待解之谜
“上世纪80年代,可以说是深圳考古的黄金年代。”
杨耀林告诉南都记者,1980年8月,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,掀起了经济建设高潮。伴随着一个个推土建楼的工程展开,各类揭秘岭南早期文明的文物,纷纷出土。
杨耀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在南头红花园考古的一个半月内,实现了两大收获。除开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,他还“意外”收获了一对元代褐彩开光牡丹纹梅瓶。
他向南都记者回忆,那日午后,在红花园古墓发掘之余,刚吃过饭正准备出门溜达,想起南头后海一带也在大兴基建工程,到处都堆放着挖出的沙土。他便拉上同事刘均雄,一起往海边走去,决定进行文物调查。
“我们就在翻过的土那里看,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。”突然,一个在沙坑里露出色彩的物件,吸引了杨耀林的注意。他跑上前去,俯身查看,并用考古小铲将覆盖的泥沙扒往两边,一对彩绘的梅瓶就此浮出“沙”面。
据考证,这对梅瓶为元代海康瓷窑产品,是广东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陶瓷艺术佳作。
一次考古,两次重大发现,“九九乘法口诀”刻文陶砖与元代梅瓶的出土,令杨耀林欣然自喜。然而并非所有的考古都如此顺利,南头红花园的古墓发掘给杨耀林带来了荣耀,也自此埋下了一个谜。
待解密的铭文砖。
“还有一个宝物,但是上面的字,认不出来。”原来,与乘法口诀砖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铭文砖,但他问遍了周围所有专家,无人能解密所刻之字。因为并无结论,杨耀林也没敢将这块“无名”铭文砖写上考古报告。
从1982年正式从广东省博物馆调至深圳博物馆,再从1984年开始担任深圳博物馆副馆长,随后又担任馆长,杨耀林的生活被博物馆的建设、运营占据,那块铭文砖,便一直放置在库房,至今成谜。
退休后,杨耀林的闲暇时间开始充裕起来,他再次想起了那块四十余年前埋下的谜。而后,他向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、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的一些专家请教,想一探究竟,却均无所获。
如今,年过古稀的杨耀林,想起此砖,仍满是遗憾。他依旧期待着,那个解密之人的到来。
出品:南都即时
采写:实习记者 黄鹰 南都记者 陈燕